时间: 2024-07-07 09:37:17 | 作者: 总包项目
南京在1937年12月沦陷之前,作为国民政府的政治中心,在国内虽然比不上上海和天津两个一线城市,但也已经是国内最为繁荣的城市之一。
媒体方面有,新民报,南京晚报,中国日报,南京日报,南京人报,中央广播电台等等。
而且民族工业有了相当的发展,具体来说当时南京民族工业第一梯队有至少六个大型工厂:
金陵兵工厂,江南水泥厂,中国水泥厂,中国第一个化肥厂永利铔厂,首都电厂,浦镇车辆厂。
1937年时的厂长是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的李承干,他从1931年起担任金陵兵工厂厂长,是我国杰出的兵工专家,从1931-1937年几年内金陵兵工厂得到极大的发展,员工数和武器产量均提升了几倍。
1934年8月23日,中国财政部长孔祥熙与合步楼公司在庐山的牯岭签订了《中德原材料以及农产品与工业及别的产品互换条约》,又称合步楼条约。
金陵兵工厂由此获得了德国7.92mm MG08式水冷马克沁重机枪的设计图纸。
该厂1937年把4300余吨设备物资迁往重庆后,更名为第21兵工厂,在李承干领导下发展为中国抗战时期最大的民族兵工厂,大量生产重机枪,轻机枪,步枪,迫击炮,迫击炮弹等军工产品,尤其是重机枪,抗战时期中国国产重机枪96%由该厂制造。
到1945年全厂员工达到一万人以上,解放后改名为长安机器厂,也就是今天我们熟知的重庆长安集团。当然1945年后该厂一部分迁回南京,成为今天的南京晨光集团。
该枪在国产步枪中累计产量仅次于汉阳造。中正式步枪最早是河南巩县兵工厂生产,
但搬迁到重庆后的金陵兵工厂(在重庆时为第21兵工厂)1943年开始量产后,迅速成为全国最大的中正式步枪生产厂商,并在抗战胜利后继续生产,
从1935年到1949年,中正式枪的总产量大约在60万支至70万支。而重庆第21兵工厂就独占42万余支,为该枪总产量的三分之二。
南京江南水泥厂1935年由唐山启新洋灰公司股东集资创办开始建设,启新洋灰此公司写进了历史教科书,是中国第一家民族水泥工厂,1912年还向美国洛杉矶出口了1万余桶水泥。
该厂原名江南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栖霞工厂,采用从丹麦史密斯公司购进共年产水泥20万吨的二条湿法回转窑生产线,中国当时设备最先进的大型水泥工厂,这个产能20万吨是什么概念呢?
根据中国水泥协会的曾学敏写的《中国水泥百年回顾-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》,
包含已沦陷的东北和台湾在内,1937年全中国水泥生产能力为257.2万吨,实际生产101.6万吨。这个20万吨的产能能够占到全中国产能的8%。实际上1949年全中国的水泥产量也仅有66万吨。
但一天后日军在杭州湾登陆,工厂主要负责人陈范有找到德国人卡尔·京特和丹麦人辛德贝格,请求二人保护工厂。
卡尔·京特和辛德贝格抵达工厂后。为让水泥厂免遭日军占领,他们组织留守人员在工厂前、后大门处,挂起德国和丹麦的国旗,并在工厂大门口竖起了“德、丹合营江南水泥厂”的牌子。
1937年12月,卡尔·京特与辛德贝格在江南水泥厂建立起了难民营,救助了一万多名难民。
唯一拍下了南京大屠杀动态影像的美国人约翰马吉,也在1938年2月前往江南水泥厂查看难民情况,并拍下了一些中国人遇难的画面。
该厂1921年9月由上海民族工商业者姚锡舟等人筹集白银50万两创办,1923年4月16日开工生产,是我国最早的民族水泥企业之一。
1923年开工时该厂有从德国纳克尔—开姆泼公司进口的规格2.25×46米旋窑一台,日产水泥500桶(每桶170公斤,合85吨),南京中山陵工程所用水泥多来源于此。
1933年,又从德国购进1台日产熟料170吨的湿法旋窑。至此中国水泥厂形成了4台湿法旋窑日产能共715吨的水泥生产线,是当时的中国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之一。
1934年经国民政府实业部批准,由中国化工之父范旭东先生创建的中国最早的化工厂,被称为“远东第一大厂”,首任厂长是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。
该厂在南京江北卸甲甸1934年开工建设,1936年10月主要设施安装完成,投料生产。1937年1月26日产出第一批合格硫酸,1月31日产出合格液氨,
2月5日生产出硫酸铵(中国第一包国产化肥),打破了中国不能生产化肥的历史,不久硝酸装置也顺利产出产品。
永利铔厂以其规模和一流的人才、技术令中外瞩目,是当时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联合化工企业,有中国第一套合成氨装置、硫酸装置、硝酸装置、硫酸铵(当时叫硫酸铔)装置等,被称为“远东第一大厂”。
1937年抗战全方面爆发后,日本大规模轰炸永利铔厂,工厂受到严重破坏,工厂组织西迁到四川省,日本人占领后于1942年先后运移三次,将全套硝酸设备运至日本九洲大牟田,装设于东洋高压大牟田工业所横段工场。至此,这个中国第一套硝酸设备流落日本。
不仅仅是硝酸制造设备,当时日军还强行将大量别的设备拆卸运往日本,包括8座吸收塔、1座氧化塔、一座浓硝塔等,共计28套设备,1482件,总重量550吨,全为高级合金钢板制作而成,除此以外还有价值4万美元的铂金网。
1945年,日本投降,永利公司派人员接收硫酸铔厂,发现厂内原有硝酸制造设备全套被劫一空。遂通过盟军总部与日方进行艰难交涉,经过多番探讨,永利公司派技师长谢为杰、化工研究部副部长赵如晏赴日。
一直到1948年,硝酸制造设备才最终带回中国,图九到图十二为设备重新安装的图片。
该厂是现在的南京化学工业公司,该厂创造了30多项中国化工之最,是新中国化肥工业、硫酸工业、催化剂开发与生产、化工机械制造的领军企业。
在该厂技术人员中,先后有侯德榜、姜圣阶、楼南泉、赵仁恺等五人成为两院院士。
由于南京用电激增,为了应对发电能力不够的问题,国民建设委员会决定对下关发电所进行扩建,
1932年西华门发电所的小型机组全部不再使用,统一由下关发电所供应全市电力。
前期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两次委托德国、美国负责下关发电所的续建工程,但因为经费等原因,外国种种制造障碍。
作为首都电厂总工程师的陆法曾决定不再聘请外籍专家,而是带领电厂工程师、工人自力更生进行设计和招标。最终1935年4月安装2台德国西门子公司制造的1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,2台美国燃烧工程公司制造的蒸发量为50吨/时的锅炉,电气设备和其他附属设备等7家制造厂产品。
整个二期工程尽管困难重重,但是最终实现了不聘请外籍专家自行进行扩建设计。
1937年该厂发电量达8755万千瓦时,这在解放前的中国属于规模巨大的电厂了,
实际上1949年全中国的发电量才43.08亿度千瓦时,也即是1937年的首都电厂的发电量放到1949年,也能占到全国的2%。
值得一提的是,陆法曾还在1935年亲自踏勘、设计、架设当时国内电压等级最高的66千伏“京龙线”。解放后该电厂进行大规模扩建,至上世纪六十年代,全厂装机容量达11.5万千瓦,成为当时江苏省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和华东电网骨干火力发电厂,承担了江苏省三分之一的发电任务。
至于浦镇车辆厂,就没啥好介绍了的,解放前不具备机车生产制造能力,只是维修,也就是个修理厂,其具备机车制造能力是在解放后的1958年,今天是中车集团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。
根据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宣传部的文章,1937年在日本占领前,浦镇车辆厂转移了35台重要设备到西南大后方,1940年时,日本控制下的浦镇车辆厂有1103人,其中日本人和朝鲜人有94人。